余国良:孩子难教怎么办?
[ 2013-4-19 14:10: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要急于找方法

    2010年的秋天,我应邀参加了一所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我的本意是想多了解一些职业教育最基层的看法、想法,可校长把我一介绍,班主任们就开始争相向我提起了问题。其中90%以上的提问都是围绕“该怎么办”的,如:抽烟该怎么办、玩手机怎么办、早恋怎么办、不爱学怎么办……

    近些年,我走访了很多的中职学校,曾与数以千计的班主任作过交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教育重心太偏向于“该怎么办”上,以致于看到孩子的每一个不良症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像割肿瘤一样地把它割掉。而一旦这“肿物”割了又复发时,我们就没辄了。从而开始抱怨应试教育体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也把孩子难教、难管的根源统统归咎于那些只忙于“赚钱”,却不懂得“育儿”的家长身上,其结果就是大量的班主任越来越厌教、不会教,然后更加没信心教。如此恶性循环,班主任这一角色便成了领导、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夹心饼”,常常“三头受气”,教育的生产力极为低下。

    不可否认,这群孩子是被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筛了又筛的“剩生”,他们的许多“之所以”与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弊端不无关系,也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缺失分不开。但这些外因至少目前我们无力改变。许多教育专家都坦言,在没找到更好的方式前,中、高考的体制无法回避。要想改变中国的家长们对子女“考得上是龙,考不上就是虫”的评价观就更难。

    一味地埋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一看到孩子的某些症状就认定这个“症状”是“恶性”的,就急于寻找“如何割”的方法。事实上,当你还没搞懂“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时,又有谁能告诉你“为什么” “该怎么办”呢?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套路。”打个比方说,中医看病首先要做的是“望、闻、问、切”,这是最基本的也是绕不过去的,只有寻根问底,摸清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再举个比较贴切的例子:我们习惯地把教师这一职业比作“放牛娃”,其寓意是“这个职业没得闲,一步没看住都不行”,而实际上放牛娃这一职业的“入口”不是如何“看住牛”,而是要搞清我要牵去放的是“什么牛”。如果是水牛,就要把它牵到小溪河畔或山塘水库边上去放;如果是黄牛,就要把它牵到小山坡上去放。道理很简单:因为水牛好水,离开了水就会烦躁、郁闷甚至反抗,而黄牛喜欢往山坡上爬,喜欢吃一些枝条上的嫩芽。这是两种类型的牛的不同习性,你能让它各得所需、各得其乐,它就不会瞎跑,也不会与你抗争。只想表面上“看住”是笨办法,实际上也是看不住的,“死守”更是没用的。

    教育生涯苦短,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时间更短。如果我们每遇到一个问题,就疲于思考“该咋办”,却忽略了去感受它“是什么”,会不会本末倒置,多走弯路?如果有时间,走点弯路倒没什么,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时间瞎折腾的,孩子也折腾不起,这个问题我们确实要深远思之。

    要想教育有效,就得做有效的教育。中职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入口”,这也是绕不过去的。

 
 
  • 标签:转载 教育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