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良:厌学,谁之过
[ 2013-4-19 14:09: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据“21世纪中职学生厌学与流失”课题组在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多所学校的调查得知:中职生由于怕学、不会学、学不懂而流失的学生占流失学生的75%左右,还有许多学生虽被家长逼着、老师缠着留了下来,但也因学困而长期压抑,痛苦不堪。

    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厌学是孩子基础差跟不上所致。”那么这样的理解只能说是略知皮毛,也可以说是在推卸教育者的责任。分析学生厌学的根源,得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中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么培养?短短的两年时间能培养点什么?如何才能使他们乐意接受培养?这几个问题分析透彻了,他们为何常常“上课睡大觉,下课就吵闹”的答案就真相大白了。

厌学的根本原因

    一是孩子学不懂。

    “老师,能换个专业吗?”“为什么?”“我学不懂耶!”

    “老师,我要退学。” “为什么?”“我学不懂耶”……

    每年新生开学后,究竟要花多少时间和心血来与这类学生磨嘴皮子,我们的教育者是最心知肚明的。

可磨的结果是什么?“不换我就不读”“不让走,我就偷偷地走”。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走了还要扣班主任的津贴更是冤枉的。

    对于学生而言,学得懂就有兴趣,就会好学;学不懂就只好干坐着,最终发展成厌学,这本来是常识。可问题是,许多教育者知道这个道理却不愿去改变,也有许多教育者很着急,但又无力改变。“课改”的会议虽然是一年比一年开得多,但是“按师资现状排课”却不是“按学生需要排课”的局面依旧。以至于学生怕学的语、数、英等文化课不仅难度未减,课时量也没能减下来。有个学生曾对我说“老师,见了语数英,我这头就晕,在初中我就读得烦烦的了。”还有许多学生也在纳闷“读职校不是来学技术的吗?”当我们与许多校长谈及这些问题时,他们会说“文化课减了,文化课教师咋办?”可又有几人想过“既多又深的文化课,学生痛苦咋办?”换一个层面讲,我们职教的目的究竟是让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技呢?还是让他们掌握学好专业技能所必须的基础文化呢?再换个角度讲,过去在企业挑大梁的“八级工”是什么文化呢?现在的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又是什么文化呢?还可以进一步想,假如我们的教育设计在主观上也的确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采用的却是“迫使孩子们‘就范’,严重者还不顾一切地去‘控制’孩子的主动性”,那么这样的教学理念是否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这样的变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二是学不到真东西。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导致中职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实在是学不到什么“真东西”。

    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大多学校首先考虑的是这一专业能否吸引学生,说白了就是“先把它办起来”“把人招进来再说”的思想在指导着办学方向。即什么专业好招生我就办什么专业。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是:只有几个钳工台案就能办出“精密模具专业”(因为钳工专业不吸引学生);只有两台数控机床要供几百名学生实训,某些学生一年下来根本就没轮到过;只有两台破汽车却有几百名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排队实习,结果就是两年读满了还不知道发动机在哪里……“理论与实践1:1”不是用于教学的,只是向领导汇报的或者招生时宣传用的。这一现状,经济发达的省份还好点,经济贫困区域问题更严重。

    学生选择职技校除了没考上普高的无奈之外,多少也有“退一步学点技术也好”的动机。等进了学校一旦发现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时,厌学的情绪就会相互传播、感染,本来只是“不想读书的人”厌学,现在却是“想读点书的人也厌学”。结果只能是:我们反复强调学技术要有理论支撑,文化基础不可缺少等,而学生根本就听不进,你讲得多了,他还会骂你“更年期”。

如何攻克这一“癌症”现象

    最好的思路无非是“转换思路”。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用手册》主编、山东铁道技师学院车希海老师说:“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职业指导脱节,是我们教育者在培养思路上出了问题。如文化课开得偏多、偏深,却又不能与专业结合;教学还是停留在灌输知识上,不能活学活用;学生对职业认识迷茫,却又无人指点迷津……这一切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厌学也就成为了必然。解决厌学问题,必须从课改教改入手,不换思路走不出困境。”

    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衢州中专的张玉琴校长有一次与我谈到“课堂睡觉”现象时曾风趣地说:“说难也易,让我们的领导和老师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哪怕呆上一天,去体会一下学生‘学不懂’的痛苦,大概就能解决了。”

    孩子不爱学,我们通常是从“如何对学生进行感觉上的引导”入手,而张校长的思路是“如何对教育者进行感觉上的引导”入手,这就是观念的转变,思路的改变。也正因此,该校的课改抓得如火如荼,其“问计毕业生怎么改、紧紧围绕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懂而改”等多种措施使老师、学生都受益。赢,是否就赢在了观念的转变上?

    说到此,我们的班主任们也许会说,你与我们讲这些有什么用,我们又无力改变现状。可我们是否想过,中职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仅与领导有关的吗?我们要不要参与研究、探讨?要不要率先去实践,哪怕是去“摸石头”?从另一层面上说,是否正是因为我们常常以“无力改变”作为台词,却忘记了去解开束缚孩子主动性的“麻绳”呢?

 
 
  • 标签:转载 教育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