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良:孩子叛逆,不要火上浇油
[ 2013-4-19 14:05: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有人说,“叛逆”是青春期学生的特征,初、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这一同样问题。可为何单单中职学校的学生叛逆人数特别多且叛逆心特别重呢?

细加分析便见端倪——孩子的叛逆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其中许多因素还是“相互重叠”“新旧交替”并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中有许多人还没完全从中考的失败中走出来,他们对那些“不爱他”或“爱的方式不对”的父母、老师还存有敌意,更恨有些中职学校老师招生时的夸大其词、“引导”失真。

    抛开“没考上”“没人看得起他”等原因不谈,单就来到职业学校后对现状的不满意、反差大这一因素,叛逆的学生就已经多了许多,叛逆的情绪也随之增强。

    说句大实话,中职学校 “招生难、难招生”在全国都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招生无序、政府又未加以规范的区域更是乱了套。在这种“找米下锅”的办学形势下,虽然许多招生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从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发,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有部分“被逼无奈”的老师,为了完成硬性任务而不择手段,采用了一些低劣的招数。有些老师甚至荒唐到挂羊头卖狗肉的程度,有些学校连招生简章上的校园全景都采用移花接木的伎俩。以致于有些招生老师看到自己招来的学生就唯恐避之不及……“招生专业户”的出现更加避免不了因“利欲熏心”而“昧着良心”的现象。

    孩子们因招生宣传失真所产生的叛逆,特别是“反差大”这一根源所导致的叛逆,必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发泄。供他们发泄的第一对象无疑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们能拿来“解气”的东西,只有也必然是随处可见的桌椅门窗等物品,而此时,我们往往也只会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是这群学生品德差,闭口就是这群学生坏透顶,殊不知,你越贬他,他就越烦你,你越想在“第一时间把他拿下”,越要在“严加制止上做文章”,就越是“火上浇油”。

用心去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面对这群学生,教育的入口有三个:

    一是“忘了我是教育者”。如果教育者能忘了我是教育者,那你就会忘了“我必须立威”,而你一旦放下了“立威”的念头,就不会疾言厉色,也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高高在上,对立的情绪就会渐渐消除。也恰恰当你“忘了教育者”这一身份后,孩子就偏偏不厌烦你了,且亲近你了,你那最想立的“威”也就自然而然地“立”起来了。

    二是“闭起唠叨的嘴”。有人说教育者离不开“嘴”,哑吧怎能当老师。但我认为说是肯定要说的,但要把握好那个度,说多了并不是好事,只有懂得什么时候说,与谁说,说些什么才能彻底发挥说的功能,有些时候少说甚至不说反而更好。

    比如这些学生实际上就是心灵受伤的伤员,那咱们首先该想到的就是“他很痛”,应立即为他包扎伤口,清除炎症。不要试着去问在哪受的伤、谁把你弄成这样的;更不要说“你对我发火,我对谁去发火”之类的话,因为一个在疼痛中呻吟的人,他最烦的就是有人喋喋不休地对他唠叨,更反感有人不让他呻吟。

    反思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失败往往就是自认为“先安慰后教导”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只知道用话语和道理来教育学生,而忘了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心”的感应,“心”的感悟。当孩子的心能感应到你对他很在乎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刻意的“讨好”反而会使他讨厌。只有当他觉得我们职校老师与他接触过的教育者不同,不仅没架子、好相处、而且还处处为他着想时,他对现实的不满才能平息。如果你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解决些实际问题,他也就会更加佩服你。当他认可了你,你再与他讲道理,这个理才能真正说到他的心坎里。

    三是对“美好未来”的描述适可而止。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你用心去感悟这个问题,你悟懂了,他们的逆反心就降下来了,如果你悟不懂,即便和他不对立,但他依然叛逆。比如在启迪、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树立目标时,我们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描述未来时眉飞色舞,把前景说得像花儿一样,期望孩子听了能振奋精神,鼓起扬帆远航的劲头。而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实际问题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推卸责任。此时,这群学生就又会联想到那“引”他来读书的招生老师,认为你也是夸夸其谈之辈,骗子之流。这时叛逆情绪不仅不降反而上升,就会“越抑越不止”了。

什么样的引导最好

    不妨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边疆建设需要内地输送大批量的知识分子,党和国家就派了很多善做思想工作的干部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动员大学生援疆,怎么动员呢?当然是“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姑娘的辫子长又长……”这种美好的描述使无数年轻人动了心,大批的知识分子涌入了新疆。这时,善做思想工作的王震司令员看到年轻人的热情很高兴,但也担心这种热情会随着艰苦的环境很快降温,因而每每参加援疆欢迎会时,他都会这样说:“同志们,欢迎大家到新疆来,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但这里许多地方电还不通、路也不畅、环境很恶劣,不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手一摁就有自来水,这里还很艰苦,也正因为这里是美丽的大好河山又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才需要你们,你们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如果看过《东方》这部电视剧的话,你就会想起台下援疆的那些年轻人此起彼伏、心潮澎湃的激动场面。对有些人缘何留疆一辈子才会真正理解。

    这一情景其实和我们职校招生很相像,我们在招生时也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当代学生不要万人共走一座独木桥——考大学,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但该如何宣传、引导呢?若一味地注重对美好前景的描述,没有像王震司令员那样把发展过程的许多困难,尤其是没把艰苦的条件讲透彻,没有将思想工作的侧重点放在“美好是看得见的,但要通过我们一起努力才可实现”,那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劲头就会消失殆尽的。

    我们常抱怨“职校生的热情是浮云,有时风儿一吹就过了”,其实,这一现象与我们教育者虚无飘渺的描述太多,现实生活的实情讲的太少是分不开的。只有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换位思考的给他做最适合的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入学之初的“叛逆”现象,那以后的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 标签:转载 教育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