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良:如何面对“教”与“宠”的矛盾
[ 2013-4-19 14:04: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一个见怪却又不能怪的现象:宠坏了孩子不负责任

    前不久,我们课题组在浙江调研时,有位班主任和我们谈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他说,去年新生报到时,有位家长开着奥迪车送女儿来读书,并从车上一件件的往下卸东西,其中有笔记本电脑、棉被、毛毯、取暖的油汀,还有一大堆布娃娃、布小熊等玩物,当老师们告诉他:这里是学校,学生住的是集体宿舍,有统一的物品发放,学校不允许学生将贵重物品及大功率电器带进校园时,这位家长听后立刻就板下脸来训斥老师,说学校太不与时俱进了并点名要见校长……

    听了这位老师的叙说,我也想起两件既可笑又无奈的往事。一次是一位家长带着儿子来插班,家长很客气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利群香烟想分发给我们,这时,他儿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中华香烟,这位家长非但没有制止,反倒乐呵呵地说“这孩子,有好烟也不早点拿出来。”

    还有一次是我们去家访,有位学生的母亲正在搓麻将,桌上摆着一大叠钱,看到我们后,她说:“儿子,先替妈妈顶几圈,我接待一下你的老师。”

    这些现象看似很可笑,但却折射了一个社会现象:近些年,随着新一轮的“地主” “富农”“资本家”的出现,因富而忘本的家长、因富而被纵容最后被溺爱坏了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同时就连那些并不富裕甚至家庭经济还很贫困的家长也在“勒紧裤带”宠孩子。这就无形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压力——本不该由中职教育来承担的社会压力。

    一方面,中职教育本就是“喘不过气”的教育——补基础教育欠下的文化课、医治一大批心灵有创伤的学生、防止青少年犯罪、遭受国家资助没及时发放的“逼债”、还要不遗余力地去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包括学生在社会上乃至在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停地为“如何教育学生”而与一大批宠孩子的家长进行持久的“拉锯战”,就为矫正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因为我们辛辛苦苦教育了五天所养成的一点点好习惯,有些学生回到家中两天就反弹了。“一方要‘教’与另一方要‘宠’”真正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更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宠坏了没人指责,而教坏了却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一旦出点意外,往往“宠”的人是原告,而认认真真在“教”的人却成了被告。许多老师感叹:带班苦点累点倒没啥,就怕出差错,出了差错就背上了终身洗不清的“罪名”。

   这是目前整个教育界见怪又不能怪也无处可怪的怪现象。

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与学生家长究竟是什么关系?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都有同感:几个“问题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的“问题家长”,我们工作的难点不仅仅是如何教育学生,还要考虑如何教育这些“问题家长”。这就滋生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与学生家长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到底有没有教育学生家长的责任?

   按理说,家长和我们同是孩子成长的领路人,我们与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努力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表现与他们的教育和监管更是分不开的,可当下教育的现状却是“教不好就是我们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未免太不讲理,若再把教育家长的责任也强行推给我们就更是没道理。

   我认为,我们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共同对他的子女进行教育与管带的“同事关系”,我们的任务是把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与家长沟通,而家长的任务是把孩子在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与我们沟通,最终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

    这一关系不存在谁要求谁,也更没有谁教育谁的意思。虽然现今许多学校门口都挂着“家长学校”的牌子,但“家长学校”的真正用意是期待我们的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格局。而不是对家长进行“教育”,实际上我们也无力对其进行教育。所以,当与“宠孩子的家长”沟通时,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告诉他“纵容或过分溺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还要在赢得他好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拉近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同时千万别抱着“我非要把家长教育好”的想法,那样只会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徒劳无功的事,容易引起家长反目成仇的事,也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事。至于我们已经努力地沟通了,可他还是不配合又该咋办?我认为只要坚信“无柴不下山”,自然会有“柴禾压扁担”的时候。即使“守株待兔不见兔”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很普通的人。

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别歧视“富家子弟”

   不歧视富裕家庭的子女,是新时期教育的新说法。过去我们谈师德时大多侧重于不能歧视穷人的孩子,不要看不起穷学生的家长,而现在随着教育对象中“富贵病”的增多,又冒出个新问题,教育者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富家子弟一定会难教些,富裕的家长也一定会更难沟通些,以至于听说哪个学生家里很富,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 “没治了” !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现实中,富家子弟彬彬有礼、守规矩、要求上进的比比皆是。富而通情达理,富而极具爱心的家长也多的是。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分析学生中哪些是确实有问题的。对他们中诸如有钱就显摆,花钱大手大脚等毛病,我们应该这样想:这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这个社会穷人也充阔,没钱“找”钱花的孩子更可怕。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观念: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先要一视同仁,既不歧视他们也不对他们违背规则的行为熟视无睹,更不能“惧富”。

一个必须守住的底线:做一名严师

   几十年与这群孩子打交道、与家长磨嘴皮子的经验告诉我:对付“宠”和“被宠”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时刻牢记并恪守做一名严师的底线。既不羡慕他人的富有,也不接受他为了“宠”孩子而施舍的任何贿赂,更不要惧怕因富有而张狂的家长。

    一个原则:你有花不完的钱,我阻挡不了;你在他人面前“显摆”一下,我表示理解。但你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超越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能用钱来收买人心,比如金钱利诱换取他人替你值日等本属于你该承担的义务劳动等。更不能有钱就无法无天,把大功率电器等危及他人安全的东西带进校园或欺小凌弱、唯我独尊,甚至是出了问题,就想方设法用钱来摆平。一个老师为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而严格要求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正气,一种状态。有时尽管刚开始好多家长不理解,好多学生难适应,但由于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做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则久而久之这种“正气”与“状态”就变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会逐渐改变那些“宠”的家长,也能唤醒那些被“宠”坏了的学生。

    所以说,针对这类家长,我们不要尝试去教育他,因为那不是咱的事;更不要怕他,咱是在为他好;也不要产生歧富症,在咱眼里只有学生,家长听不进咱的话没关系,我们就是我们,我们要有底线。我们的任务是竭尽全力与家长沟通,我们的职责是不放弃不歧视每一个学生,且守住教育者的底线,做一名严师,这是关键。事实上宠与被宠者最怕的就是这种老师,也只有坚持这么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标签:转载 教育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