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生入学时,班主任老师都会很关注班里究竟来了多少离异家庭的学生,如果自己班里的离异孩子较多,常会大呼小叫或自言自语的说:“离异家庭的学生咋这么多呀!” “怎么都分到我班里了?”从那刻起,老师就开始恐惧了。然而到底恐惧什么?如何才能解开这个心魔?很多人都很茫然。
接受现实:离异家庭的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中
据我们“21世纪中职教育学生厌学与流失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发现,中职学校离异家庭的子女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出现这种比例失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离异家庭的子女在遭受父母感情纠葛与家庭破裂的变故中,幼小的心灵或多或少要受到伤害,伴随着还会留下伤痕,严重者比父母亡故所受到的打击还要大,学习成绩也必然受到影响。这群孩子中受影响较大的孩子,普遍会因考不上高中而最终分流到中职学校。
承认事实:离异家庭的学生的确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探讨的
打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站,几乎天天都有人在研究离异家庭的孩子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办?但身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落入俗套,更不能见风就是雨,我们要探讨的是现实中真真切切的、每天都会碰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不能听人说现在的离婚率增高了,离异家庭的子女增多了,好多孩子能泰然面对了,然后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漠视离异生问题了;也不能看到身边有少数离异家庭的孩子反而更坚强、更优秀,我们就觉得离异生不一定有问题了;更不能看到离异生上网成瘾、暴力、犯罪率高,我们就以偏概全对离异生产生恐惧心理了。
多年与这群孩子打交道,我对他们的不幸既同情又多了些思考。我们不能仅凭耳朵听,也不能仅凭眼睛看,得用心感悟、分析,因为现实中虽同为离异家庭子女,但其问题的成因却是多元的。
其一、不同的“管”法,有不同的问题。
情况一:父母离异后双方“两不管”——被推来推去的,孩子好比那常常被晾在老母鸡翅膀外面的鸡蛋,挑灯一照便会发现蛋还是好蛋,但由于得不到老母鸡的孵化通体亮堂堂,一点“血丝”都没有。
这群孩子常会因没人管而放任自流,也因“你不管我,我还不要你管”而养成桀骜不驯的个性,他们一方面妒忌乃至敌视那些被父母宠着护着的同学,另一方面又外强中干的忍受着被父母推来推去的痛苦,也常会因为生活费没着落、拖欠学费交不了差而苦恼。因而有时我们很有诚心地看他一眼,他却会误以为是“冷眼”,把对家庭和父母的不满转嫁发泄到我们头上。
这群孩子较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因“同命相怜”而“抱团取暖”,形成“有钱一起花,没钱一起饿”的小团伙,或者“谁给我钱我就对谁好”,实在撑不下去就常常以“借”代诈,有些还会发展成“明拿实抢”的行为,也有些由于心灵极为空虚而导致玩网络游戏成瘾。这群孩子中有暴力倾向、甚至犯罪倾向的比例更高。
情况二:父母离异后双方“抢着管”——被争来夺去的孩子,他们好比“蛋孵鸡”时那些被捂得太透的“蛋”,照去有那么点鲜红的“血丝”,但随你怎么孵,却看不出有受“种”的迹象,几天不去翻动就会变成黑乎乎的烂蛋。
这类学生往往会由于父母争相拉拢,各不相让而导致“钱有人给,人却无人管”的现象,也正由于父母的要求不统一,教育目标不一致、不明确,孩子往往不知听谁的好,有时干脆两边应付,有了“好事”两边讨好,出了问题两边瞒着。对待父母的态度是“有奶便是娘,没钱别来烦”。其结果是,经济上虽比家庭完整的孩子还宽裕,但在受教育上却是穷光蛋——父母双方谁也不敢说孩子的半点不是,生怕孩子的感情倾向于另一方。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根本控制不了他们的消费。他们不仅花钱大手大脚,用钱打发时间,用钱来交友,寻求保护伞,用钱来摆平他们认为难以摆平的事,有些甚至还会用钱雇人考试、洗衣服、值日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懒惰成性,不思进取,就像被喂饱的鱼儿,随你下什么饵,他就是不咬钩,我们下在鱼塘里的“浮标”很难有晃动的时候。
情况三:父母离异后,只有一方独管,另一方不管或绝对不让另一方插手去管的。这类家庭的子女通常会被独管的一方紧紧看守着,他们承受着超越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担的压力,比如家长常会说:我一个人带你不容易呀,你要争气呀,别给那个抛弃我们的人看不起呀等等,稍有懈怠,就会受到责备。因而这类学生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往往会因父亲“缺席”或母爱“缺位”而产生情感困惑,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问题。
其二、离异家庭的子女普遍更脆弱。
那些没人管的孩子,表面上看去旁若无人的瞎闹腾,但折腾过后依然心如死水,因为他少了一个可以去“报功”的地方,也少了一个可以去“告状”的地方。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快乐与否,决定于他的“功”是否有人分享,他受了委屈是否有人安慰,这是最最关键的。为什么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长大成家以后不再郁郁寡欢了呢?因为他们所做出的业绩有爱人分享了,有子女敬仰了,而他的苦处同样有地方叹气了。因而“家”特别是完整和谐的“家”对人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也正因为这群孩子反正有“功”也无处可报,他们就懒得努力,反正受了委屈也没人“安慰”,不如自己咬紧牙关。而这种看上去很坚挺,很硬气的表现实际上好比花瓶和瓷器,有时一碰即碎。
那些父母抢着管的学生,看上去吃着零食,哼着小曲优哉游哉,其实是心灵空虚到了极点的表象,表面上的快乐十有八九是装的,他们动不动就说某某是他的铁哥铁姐,这就是心理非常脆弱的表现,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对人生毫无目标的人,同时也很难拥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品质。
即使看上去很优秀的离异家庭子女,他们依然脆弱。不可否认,离异生中有许多人反而更优秀,更独立。这类学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虽然离异了,但两个人却能善待孩子且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类孩子还算是幸运的。另一种是:孩子本身已度过了最痛苦的那段时光,且经历了这一变故后,领悟到“只有自己争气才有用”的道理。但注意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争气”常常有变相的报复心理,总希望在一鸣惊人的时候让那些不要他的家长后悔,这种想法实际上更危险,因为“一鸣惊人”的能有几人?而一旦职场中遇到挫折,生活中遇到变故,他们就更脆弱,严重者还会一蹶不振。
面对现实:六个“不要”,不妨一试
不要好心说反话。
假如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不要说什么“你的不幸我知道” “你还得替你妈想想,她更不容易”之类的话,对有进步的同学,也不要说“你虽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但这些日子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等,因为这些话让孩子认为你在戳他的痛处,同时也等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离异家庭是不正常的。
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
如“你爸爸也是,汽车买得起,孩子学费却交不起”这也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幸的。
不要刻意去爱。
刻意对这些孩子倍加关心,想以另一种“爱”来代替孩子失去的爱,他会以为你在同情他、怜悯他、施舍他,这时你越刻意他就越不认你这个“娘”。
不要迁就他们所犯的过错。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最好的,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就批评,虽然他有时像颗刺——扎你,但扎过之后他反而更高兴,因为他觉得你对待他与对待其他同学是一视同仁的。
不要歧视他们。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他们偶有犯错时,最怕的是你说他缺教养,往往你训他,他倒没觉得什么,而你不屑的眼神,他就会受不了,因为他会联想到你是在瞧不起他。
不要刻意的回避有关离婚的话题。
我的老校长华军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耐人寻味:现在人们结婚大摆宴席,实在没有必要去浪费,因为人人都要结婚没什么稀奇。而离婚倒需要大摆宴席,为什么呢?因为当两个人的婚姻已病入膏肓,就好比两个人都得了肿瘤,而离婚就等于把肿瘤割掉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近几年,我经常把这段话讲给离异家庭的孩子听,且边讲边观察他们的反应,发现许多孩子听后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有的还会哈哈大笑,我又试着让他们与我一起为他们爸爸妈妈的“康复”鼓掌,竟然掌声雷动。后来许多孩子还发短信给我,说老师你讲的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坚持做好这六个“不要”,再着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做出成绩有人分享,遇到困难有处诉说的环境,再遇到离异家庭的孩子就不会觉得可怕了,其实,他们是一群心里很苦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