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等”,既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闲晃悠,也不是“人在家里慢慢想,但凭麦子慢慢长”的懒汉思想,而是像农民种田一样,要遵循“三分伺候七分等”的自然生长规律。
为何要“等”
因为育人的过程不同于工业生产,只要机器开动就能见到产品。它的过程更像侍弄苗圃,学生就是小树苗。当树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发黄、落叶的状态时,通常是因为根须不发达,缺少“主动”“自觉”去吸取养分的欲望,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欠缺。此时,若急于去除草,尤其是频繁地锄草就会伤及那些还尚有活力的“毛须”。若除草后又补施烈性化肥,则会直接促使它早亡。
中职学生中有很多孩子很像那发黄、落叶的小树苗,表面上所呈现出的许多诸如“无心上课”“无精打采”“无聊至极”等问题,往往是“自信心”这一根须缺少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动力,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还有无数的“毛须”并没有“蜷缩”,还在努力地挣扎蠕动。因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保护这些孱弱的“毛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待它们慢慢地延伸到土壤里,再根据它所延伸的深度及温差变化并借助天时、地利的因素予以培植。因此,这是个急不来、也急不得的事情。何况,树木十来年就可以成才,而树人却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许多时候是在等待中“期待”,同时又在期待中“等待”的事。
当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与植物一样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生长规律这一道理时,我们就不会太心急,也会冷静思考且能很自然地想到:中职学生中的确有些人是很难教的,也有一些人并非依靠教育就可以教好的。
因此,对于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者来说,面对这群孩子常出现的“教了不听”“教了没用”等问题,必须要想明白,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一方面这些学生中较多的人是抱着来“玩玩”的心理才入学的,也有较多的人连他们的父母都觉得实在没“招”了,是让我们来替他们“管管”“关关”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已十六七岁,许多不良的习惯已经养成,且进入了“习惯顽固期”,我们想改变他们本就很难,事实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也不可能在和他们共同相处的两年时间内完全改变;更不可能凭借我们的几句暖心头的话或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彻底改变。再说,他们中虽然有“坏透顶”看似无药可救的,也有品格的确有问题且稍不注意就会危及社会安全的。但他们都还是未成年人,我们不能期望国家出台一部什么法律,像治理酒后开车一样治理他们,何况比起那些明知故犯的“醉驾族”来说,他们的错误还不足以运用法律来调整。因此,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对的,但由于他们还没到懂事的年龄,自觉性还不夠,所以“等”也是必须的。
“等”是遵循教育规律的
对这群学生实施教育,“等”并不是被动、无奈的行为,而是遵循教育规律。因为有时候急于去改变他、扭转他,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方式不当还会把他们“逼”走。若急于用“软功”去“拉拢”――单方面想培养出良好的师生感情后再进行教育,可往往一急就会被他一眼看穿,反过来就会认为你这是假惺惺,一旦处理不好教育伦理还要遭到破坏。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我们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硬”的不行了,又换回“软”的。结果就是:反反复复折腾几个来回之后,我们老师没劲了,学生也将我们的“几斤几两”拎清了,许多教育中的“癌症”现象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产生了。
事实上,假如教育者尝试着放弃“我一定要立刻把他教好”的念头,而怀揣一份美好的期待去“等候”时机,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氛围中与他们随便聊聊,让“教”与“被教”者都感觉不到这是“教育”,这时,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就在我们的期待中“润物细无声”的实现了。
“等”是尊重客观事实的
这些年,许多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在面对中职学生“难教、难管、难留”的“三难”问题时,逐渐开始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从最后一个抓起”等这些不断被引述的教育观点产生怀疑。很纳闷这到底切合不切合实际?会不会是误导?是不是口号?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会遇到那么多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学生呢?
我认为,看待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教育更要讲科学,既是科学,当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从鼓励、鞭策我们中职教育者要面对现实、不惧困难、不轻易放弃差生和劣生的层面去理解,不会没道理,事实上也的确有一些被他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是被我们成功转化的。可如果据此就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的”“教不好就是我们的无能”等,就未免太无限夸大“教育”的功能了。这种理想化的认识,往往会使我们为了“不放弃某一个”而变得硬要与“某一个不断地纠缠”,从而却在无意中放弃了可以跨越进步的一大片。结果也可能会把本该有发展的学生给耽误了,而这个特殊学生也没教育好。以至于教到最后我们是越教越忙、越忙越乱,没有一丝成就感,有时竟然忘了自己“是什么”了,严重者还会因此郁闷并滋生出本不该有的心理问题。
事实上,常被我们认定的那几个“难教的”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有时还需要让他们自己在去体验生活,甚至去碰碰“钉子”,也许我们越刻意去教就越无效,而某个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变故或被“钉子”碰得血淋淋时却能使他幡然悔悟。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么说也并不是让我们教育者不作为,而是提醒大家要坐正位子,不浮躁、不怠慢、不盲目地对待这些孩子。在我们愁眉不解时,多等等看看,不要刻意的“教”;也不要不顾及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硬要“教”;更不能明知他“反抗”了,我们还是要去“教”。因为这种想法和做法是违背科学的,也是不尊重事实的。只有让他自由生长,并在耐心的“等”着、“看”着的过程中,努力地不动声色地去培土、拔草、浇灌、灭虫。这既不是“闲等”,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充满自信,咬定目标地期待着、想象着学生迟早会有开窍之时,届时再施把肥,哪有不收获硕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