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哈姆莱特》
[ 2013-4-19 12:47: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谈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作于1601年。另外三剧是《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都是以剧中主人公命名的。300多年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一直脍炙人口,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不朽名篇。其中的《哈姆莱特》写得最早,思想含义最深,艺术造诣也最高,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代表作。
  悲剧和喜剧是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划分出来的戏剧文学中的两个不同种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和阿里斯托芬分别是两个剧种的创始人,被恩格斯分别称为“悲剧之父”和“喜剧之父”。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或自身过错等主客观原因而失败,最后以主人公受难或死亡而告终,从而肯定和歌颂伟大的思想品格、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以激起人们对正义力量的同情、敬仰和对非正义力量的憎恨、鞭挞。喜剧的艺术效果是笑,它以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描绘和揭露丑恶、庸俗或落后的社会现象,肯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除悲剧和喜剧外,还有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正剧”,也叫悲喜剧,由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首创,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特点,能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是欧州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给予他很高评价,称赞他是人类哺育出来的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的全名叫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羊毛和皮革商人。莎士比亚少年时代曾在家乡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因为父亲经商破产,16岁左右就独自谋生,当过学徒和实习教师。20岁时,因受绅士压迫,离乡到首都伦敦谋生,在剧院里做杂役,为绅士们看马,当过配角演员。1590年,开始戏剧创作活动,后来成为剧团股东。1612年左右回到故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莎士比亚经历了20多年的创作生活,流传下来的作品有37部诗剧,其中喜剧14部,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悲剧12部,除前面说到的“四大悲剧”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的泰门》等;历史剧11部,比较有成就的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四世》上、下篇等。另外,还有两首叙事长诗《维那斯与阿东尼斯》和《路克丽斯受辱记》及154首十四行诗。有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反对中世纪封建社会文化和教会的愚昧意识,他们在“复古”的口号下,宣传本阶级的新思想,创建本阶级的新文化,目的是在于为新兴资产阶级争取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制造舆论。这场运动前后延续200多年,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对后世欧洲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产生了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薄伽丘、拉伯雷、达·芬奇等伟大作家、诗人、戏剧家、画家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提倡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强调理性和追求知识,反对愚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学,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的,它打破了中世纪死气沉沉的局面,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我们今天所欣赏的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
  《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丹麦编年史家萨克逊·格拉玛蒂克的《丹麦史》。16世纪末伦敦曾上演过关于这个故事的舞台剧本,但内容不外流血复仇,思想陈旧,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特色。莎士比亚在这个剧中,深化了它的主题,把个人复仇悲剧扩大为社会悲剧,使这个典型更带有普遍意义。悲剧的主要情节是: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听到父王突然暴死,回国奔丧。可父亲刚下葬,叔父克劳狄斯就篡夺了王位,母亲乔特鲁德却改嫁给了新王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和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怀疑和悲愤。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出现在他眼前,详细地向他叙述了克劳狄斯杀兄奸嫂、窃踞王位的罪行,并要求他为父报仇。这时的哈姆莱特心烦意乱,犹豫不决。为了探听真相,他开始装疯,可这一行动引起叔父的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乔及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亚去试探。哈姆莱特却利用一个游浪戏班子进宫演戏的机会,要他们演一个“戏中戏”,即把《贡札果谋杀案》稍加改编,成为父亲被杀的经过,以此来试探克劳狄斯。演出尚未终场,克劳狄斯就匆忙离去,这就证实了他那做贼心虚的罪行,从而坚定了哈姆莱特复仇的信念。这时,王后乔特鲁德受克劳狄斯指使,召儿子训话,哈姆莱特乘机斥责母亲,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误以为是奸王,拔剑把他刺死,结果发现是他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知道自己的罪行已被哈姆莱特识破,便借机打发他出使英国,并给英王写密信要他杀害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在半途中遇险逃生,发现了阴谋,改换了国书,让两个走卒去送死,自己返回丹麦。这时,他的情人奥菲利亚不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发疯溺水而死,哈姆莱特正碰上她出葬,无限感伤。此时,克劳狄斯又设下毒计,挑唆波洛涅斯之子、情人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并准备下毒剑、毒酒,一定要害死哈姆莱特。接下去就是课文所选的情节了,这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交待了剧中主要人物的最后归宿。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是就文学作品的欣赏来说的,是说不同的读者对哈姆莱特的形象有着不同的认识,也说明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从全剧来看,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形象,他同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同日趋没落的封建王权的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它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日趋反动的王权之间展开的最初交锋。在这场斗争中,哈姆莱特表现出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斗争精神,他有着“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对人生、对世界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奴役,主张人与人应该平等、互爱;他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理智,信仰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他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但是,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哈姆莱特找不到明确的行动方向,找不到人民群众这个改造社会的真正力量,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和宿命论观点,使他始终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因此,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失败了,与敌人同归于尽了。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特定时代阶级矛盾的社会悲剧。300多年来,人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他的悲剧结局聚讼纷纭,其说不一,实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我们看来,尽管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是被世界公认的复杂的典型形象之一,但是总的来说,哈姆莱特的性格及其悲剧结局,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斗争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反封建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节选的这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也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最后完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鲜明个性和做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哈姆莱特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理智,从不被敌人的假相所迷惑,但也不轻举妄动。为了进一步掌握克劳狄斯的罪证,在去往英国的船上,他“在黑暗之中摸索着找寻那封公文”,并“大胆地拆开了他们的公文”,发现了敌人企图借英王之手杀害他的阴谋,从而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他果断地另写了国书,把沦为敌人帮凶的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乔送上了英王的断头台。他嫉恶如仇,用冷漠的态度把善于阿谀奉承的奥斯里克戏弄、挖苦了一番,厌恶地称他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的“水苍蝇”,他愤怒地说“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他们的浅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聪明人同样受他们的欺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王权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主张人与人应该平等、互爱,真诚地赞美雷欧提斯“是一个才德优异的人”,并当着他的面自责自己“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揭露敌人对自己的残酷迫害,他诚肯地告诉雷欧提斯,“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这样,那么哈姆莱斯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当王后误饮毒酒而死,自己和雷欧提斯都被毒箭刺伤,雷欧提斯揭露克劳狄斯的罪行时,哈姆莱斯怒火填膺,果断地用毒剑刺死了克劳狄斯,并斥责他为“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哈姆莱特“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以人文主义者的清醒头脑意识到,自己留下的仍是“一个冷酷的人间”,他要好友霍拉旭“留在这个冷酷的人间”,把他同封建王权斗争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这些都表现了哈姆莱特做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积极精神。
  但是,在这最后的殊死斗争中,哈姆莱特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矛盾,仍然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他本来不愿和雷欧提斯比剑,觉得和他比剑自己“心里是多么不舒服”,但是他无力摆脱这种忧郁和苦恼,只好“一切服从王上的旨意”,任凭命运的安排。浓厚的封建意识在他的头脑里仍然有着强烈的影响,他认为“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这种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涣散了他的斗志,使他“缺乏决断决行的本色”(马克思语)。这是他导致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戏剧是把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融于一体的直观的综合的艺术。其中的文学部分常称之为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它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内,展开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突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以再现现实的斗争生活,反映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激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反应,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在节选的这场戏里,围绕着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的激烈斗争,出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王后误饮毒酒、哈姆莱特受伤并刺伤对手、雷欧提斯揭发真情等,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戏剧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它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要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并推进剧情的开展,同时带有一定的动作性,以便于演员表演。在节选的这场戏里,克劳狄斯的语言虚伪奸诈,冷酷专横;奥斯里克的语言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特别是哈姆莱特的语言时而急促,时而隐晦,时而粗俚,时而犹豫,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教养,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
  戏剧文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严密完整的结构,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表现一段完整的情节和许多人物的活动。因此,必须精心安排结构,合理布局,使剧情更集中,矛盾更尖锐,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节选的这场戏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矛盾错综复杂,但作者紧紧抓住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斗争这条主线,把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放在幕后进行,如克劳狄斯杀害哈姆莱特的密谋过程,英王接到国书处死来使并派使臣去丹麦的过程等,从而使整个剧的结构严密完整,无隙可及。

 
 
  • 标签:转载 教育感想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