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培养语文能力 提高整体素质 |
[ 2013-4-19 12:22:00 | By: 常战辉的博客 ] |
培养语文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合格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具体谈谈我们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所实施的“八化”措施。 一、优化训练的内容 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其内在实质则是思维能力,即分析、概括综合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与认识能力相联系。因此,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必须有所依托,即离不开具体训练内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改调,以实现优化组合,适应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优化组合的依据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也考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93级针织专业增加了科技文体写作的内容,纺管专业增加了社交口语学练的内容;95级训练内容的优化缓解了课时不足的矛盾,第一学期用一学期的学时(68课时)完成了通常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量化训练指标 训练离不开一定的量,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语文能力训练也是这样,必须有一定的量来作保证。科学、合理地安排语文能力训练的“量”,能够稳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确定训练的量时,我们从整套教材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具体实际出发,力求总量适当,分布合理。同时,每学期的阅读篇数、写作篇数以及听说集中训练的次数等都有明确的要求。除了这些总体要求,还有具体要求。如在95级机织、财会两个专业第一学期的训练中,要求朗读现代文时,300字以内不出错,并停顿准确,声音宏亮,不符合要求的要重读;每学一篇新课文至少要保证读四遍,即预习两遍,课内一遍,课后一遍;作业、作文也都有字数上的要求。另外,我们还为学生编印了一套《单元能力训练》题,以适度加大训练的“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强化训练措施 语文能力训练还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做到有内容,有指标,有措施,以避免训练的随意性,或只布置不检查而流于形式。我们所采取的训练措施主要有:一是课内限时,属于课内应该完成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如当堂作业、小作文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二是课外限量,对于预习及内容较复杂的作业、作文等,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内难以完成,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这些内容,时间可以宽松些,但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如预习时使用的“预习卡片”具体规定填写的内容,要求逐项填写,保证预习的“量”。三是第二课堂活动配合,每个学期我们都组织一二次较大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征文、演讲、专题讲座、办手抄报、编作文集等,这些活动既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具体措施,又为语文能力训练提供了材料。如95级机织、财会专业举办手抄报展览时,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散文、诗歌、新闻、广告、书信、发刊词等文章,以促进写作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一活动又为撰写海报、计划、总结等应用文提供了材料,解决了应用文训练“无米下锅”的问题。 四、分化训练重点 语文能力训练要把握体系,抓住重点,而在重点的处理上还必须讲究技巧。对那些内容单一、易于把握的识记性重点,可采取“歼灭战”的方法,一次完成,如自我介绍的内容、合同的主要条款、应用文各文种的格式等,要求学生一次掌握全部内容,不能遗漏;而对于那些内容复杂、不易把握的运用性重点,则采取“持久战”的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如听说训练是整个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之一。训练中,我们依据言语得体的整体教学重点,确定了各单元各自不同但又密切相连的重点,如“介绍与解说”为语言环境不同,亦能镇定自若地说;“交谈”为对不同对象、不同话题应变自如,得体相宜;“演讲”为内容具有针对性,在恰当地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态势语也要得体:“论辩”为辩驳技巧的运用和提高。这样,训练重点分散了,单一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大胆、语言表达素质——大声、仪态风度素质——大方等都得到了有序的提高。 五、简化训练难点 语文能力训练还要善于处理好难点,以便通过难点突破来实现“质”的飞跃。训练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有:一是由易到难,如标题的拟定是公文写作训练的难点之一,尤其是事由的概括,既要内容全面、准确,又要语言精炼、平实,学生大都难以把握。对此,我们先选择难度较小、易于把握的事务进行概括,如有关校内事务、课外活动的请示、报告等;然后再选择难度大、不易把握的事务进行概括,如改扩建项目的拨款请示、互相联系工作的函等。二是由单项到综合,即把某一训练内容简化为若干单一内容,逐一进行单项训练,然后再进行整体的综合性训练。如在应用文的阅读、写作训练中,我们先进行每一文种的种类、标题、开头、正文、结尾、主旨、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单项训练,然后再进行该文种的阅读分析和写作的综合性训练。这样,由部分到整体,逐一突破了难点。三是由范文到病例,即在用好教材提供的课文、例文的同时,向学生提供一些较为典型的病例,使学生在把握“应该这么说,这么写”的同时,理解“不能那么说,那么写”。这样,范文和病例相结合,一些难点在病例中得以突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转化训练机制 这里所说的训练机制是指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管理机制,它能够保证训练措施的具体落实,对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训练中,我们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训练中,而不是被动地应付老师布置的训练。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有:一是评分,即运用传统的写评语、打分的方法,既肯定训练中所取得的成绩,又指出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具体操作中,又因人、因文而异,对基础差的、难度大的,要求宽些;对基础好的、难度小的,要求严些。二是发表,即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发表(包括口头发表和书面发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在发表中达到训练的目的。学生每参加一次演讲、一次征文,或是作品被报刊采用、收入文集,都会得到巨大的激励。三是奖励,即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对于成绩优异者,我们把教师出版的书籍签名赠送给学生,以示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则采取先签名赠书鼓励,再后补优异成绩的办法来进行激励,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净化训练环境 训练环境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要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净化训练环境。在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着重从个人、校园和社会三方面抓起,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这里所说的个人环境是指语文教师本人对学生的影响,它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思想,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严格遵守语文规范。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人环境的同时,还要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的语言文字力求规范化、标准化,并随时纠正产生的问题、毛病。我们还对校园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进行评析。经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也促进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八、深化训练改革 深化训练改革,一要努力实现训练过程的优化,力求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二要努力实现训练方法的科学化,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能力训练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切实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三是努力实现训练手段的现代化,要运用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手段,发挥音像、读物等多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刚刚起步,还须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语文能力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训练中,首先要明确训练目标,即通过扎实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握好训练的“度”,在增加难度、加快速度的同时,要力求适量适度,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训练效果;第三,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离开必要的“讲”,“练”就会是盲目的,而仅靠老师“讲”,没有学生的“练”,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因此,“讲”重要在点拨、启发,避免以“讲”代“练”;“练”要抓住关键,在“练”中理解、消化“讲”的内容,努力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师长期实践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合格的中级应用型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
|
| | |
|
时 间 记 忆 |
<< < 2019 - 4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最 新 评 论 |
|
 |
最 新 日 志 |
|
 |
最 新 留 言 |
|
 |
搜 索 |
|
 |
用 户 登 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