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
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词赏析】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
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
一时。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这一点,与作
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无关。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
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
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不应该仅仅懂得
争夺江山,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使之更加美丽富饶!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正是本词冠绝古今的焦点所在。但非常可
惜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并未将这种意味阐发出来,而别眼于对“文采”—
—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的叙说。这是一种遗憾。
其实,本词“争夺江山、增之娇色”的主旨并不难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
英雄竞折腰”句中,与“江山”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是娇、英雄与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
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争夺。而争夺江山与文学成就、文化贡献无关,
那么“惜”从何来?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解释: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并未使
江山增色!
词中“封”含有封冻、固化、主宰之韵味,则上阕有“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
之意。银、蜡,指白色。原,意为大地。原驰蜡象,直译为“大地上奔跑着白色的大
象”。欲,意为几乎、快要,如“路上行人欲断魂”。“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后置定
语,修饰山、原,意为“能跟老天比高的”。须,意为只有;妖娆,意为美丽撩人;整
句直译是“只有等到晴天,阳光洒落在为雪所覆盖的大地上,你才能发现更加美丽的景
象。”
下阕中,竞,意为竞争。“折腰”是动词,意为崇拜,可引申为“因崇拜而生的行
动”——赞美、争夺、建设等。惜,意为可惜、有不足之处。文采、风骚,表面义为与
“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文化贡献,实际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建设。俱,意
为都。往,意为过去了。“风流人物”,直译为成功人士,此处指懂得如何建设江山的
政治力量(作者注:“风流人物”,指人民群众)。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即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
初发表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上。重庆谈判要解决
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执政问题。于是,当这首笑傲史上明君大帝、叙说
共产党人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能建设好江山、显示出强大信心的千古名词发表以后,即
获好评如潮,重庆上下轰动不已,大江南北争相传诵,一时间,竟造就一派洛阳纸贵的
局面,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社会各界人士心中分量骤然提升。这令蒋委员长大为愤怒,调
动了几十个御用文人作词“围攻”。可惜他的那些御用文人们,修养上过分着眼于个人
得失,缺少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文字里只够吟些春花秋月,于是这场“围攻”
也就只能草草地落败收场了。
本词有三大亮点。一是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上面说过不再赘述。
二是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但都有其不足处。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制设郡、书同
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建设阿房宫、横征暴敛,此其不
足。汉武帝励精图治,抗击蒙古外敌,树立强汉声威,功劳巨大,但也因此激化了社会
矛盾,以至后来有八王之乱,此其不足。唐太宗杀弟逼父而登基,宋太祖未能改变彻底
中国的分裂局面,成吉思汗更是只有暴力征服而无建设江山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的局
限所在。本词通过对这些明君大帝的“惜”,很好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巨大气魄与乐观
主义精神,为世人传诵。
三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沁园春》是最具挑战的词牌,其格律中有排律要求,如这首
词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仗,“秦皇汉武,略输文
采”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仗。韵律与对仗句式,凸显了作者强大的文字驾驭能
力,也凸显了其自豪感与乐观主义精神。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笑傲王侯的气魄、史上最强的乐观精神,以
及超强的驾驭文字能力,共同凝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二、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
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
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
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
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
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
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
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
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
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
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
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
我河山之壮志。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
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
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
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
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
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
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
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
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
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
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
“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
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
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
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
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
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
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
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
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
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
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
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
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
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
“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
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
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
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
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
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
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
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
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
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
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四、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词赏析】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
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
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
折。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
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
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
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
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
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
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
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
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
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
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
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
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
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
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
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
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
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
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
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
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
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
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
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
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
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
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
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
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
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
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
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
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
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
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
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
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
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
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
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
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
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
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
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
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
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
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
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
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
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
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
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
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