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
社会在迅猛发展,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当一名好教师呢?
一、教师应具备更新自我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需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从而不断地产生对教育的新感受,对自我的新认识,对学生的新评价,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念。
1、对教育再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功能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都在发生着变化。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教育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辞海》解释);我提出:“教育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 我认为,教育不能满足于停留在社会生活的原样重复和对已有知识成果的复制上,我们强调对人类知识成果的发扬,强调人的生命质量与受教育质量正相关的生命教育本质观。这是现代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对教育功能的提升。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必须对教育本质有新的认识,这样,教师才能够面对新时代,树立新观念,迎接新挑战,推动教育的新发展。
2、对自我再认识。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赞誉。但是,教师的作用绝对不应仅仅像这样被动的靠消耗自身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这样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像太阳,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量,在温暖万物的同时又光辉自己,使自己成为光亮的创造者,真正发挥教育的活力。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我写了一首《教师心理健康歌》,我觉得教师应该是襟怀宽大、视野开阔、执著追求、热爱生活的快乐创造者,这样,才能用自己纯洁、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约会。教师还应该是教育的享受者,他们在辛勤育人的同时,不断的享受着教育对自己的熏陶,享受着教育成功的愉悦。因此,教师要站在现代教育和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度,重新认识自我,不断更新自我,使自己具有教育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等,用创新的力量,去推动学生获取创造的硕果。
3、对学生再认识。考试时,学生按教师要求一字不错地写出答案,学生能得高分,当一名小学生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这一问题是“变成春天”时,教师给予了“回答错误”的评判 (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不难看出,教师经常受“标准答案”的束缚,有意或无意的在限制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认为听话的学生、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调皮、爱给教师出难题、学习“分数”不高的学生就是“差生”;认为上课不举手、乱插嘴发言的是不守纪律的学生(殊不知恰恰是这些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听课最认真,思维最活跃)。显然,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新的认识,教师应具有研究学生心理特点的能力,具有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素质闪光点的能力,具有激活学生潜在因素并引发共鸣的能力。
二、教师应具备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工作,往往做得更熟练,更多一些。实际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成果是教师“送”不完,学生也接收不完的。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更需要新的知识、新的发现。如果我们使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真理”,不会怎样去发现“真理”,这样的教育将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方法的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要科学设问。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是什么”的问题,即使是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时,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奉送真理”的作法。要改变这种设问模式,做到科学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一,少提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这种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仅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检查,不要多提。那些一看就知道的事物,不必让学生去思考记忆。 第二,多提有多个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求学生不受标准答案限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其思维的质量更高。 第三,精提没有答案的问题。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必须知道某一具体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争论,并不能也不需要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假设、想象、争论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训练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具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设问能力,设问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白”。
2.学生在课堂要主动学习。教学中,教师只应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除了具有科学设问能力外,还应具备为学生营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平台的能力。
第一,学生能主动向教师发问。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总担心讲掉了什么。讲完之后,再象征性的让学生提提不懂的问题。我们亟待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提出自己想弄懂问题的习惯。每一内容的学习,都要给学生向教师发问的机会,一旦学生发问次数和时间超过了教师提问的次数和时间,其学生学习的质量必定会更高。 第二,学生向学生发问。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是群体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取长补短,全班同学讨论会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学生间发问讨论,甚至有意激发争论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做样子),这比教师单一传授的效果更好。 第三,学生向自己发问。课堂上,有机会提问,答问的学生是少数(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发言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发问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思维训练呢?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自己问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较高境界。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向自己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问” 的学习习惯,这必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3.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使信息有效传递的能力。
第一、学生自己能够直接获取的信息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后,就能借助拼音自己去学习新课的生字,学生虽然没有通过教师来教生字,但是自己能够获得信息,这是有效的。如果把学生能够自己获得的信息,也由教师来传递,这只能阻断学生信息获取通道,阻碍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样的信息传递反而是无效的。 第二、要给学生学习留有“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开发信息。教师不必把教材的知识都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不要处处“不放心”,要鼓励学生既要探索课本中的信息,又要到课本外和实践中去探索新的信息。学生这样自己开发获取的信息,比教师传授的信息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第三、培养学生多元多向接收信息的能力。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情感交流活动,它需要多种因素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本领。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信息多向传递越传越多而增值的道理,从而能从教师、书本、同学、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获得信息。这样信息多元多向地高效传递,必将促进学生发现“真理”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要具备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提高,我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具备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赞成功,不夸分数。我们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运用科学评价手段,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注重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分数)。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我们要明白,对学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果有的学生没有获得成功,那只能是教师没能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教师没有发现学生成功的优势因素;或者是教师还没有找到使学生成功的方法。
有学者对世界400名杰出人物进行过调查,发现有60%的人小时候在校学习时是“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等,他们都曾经得过不及格的分数。但是他们后来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某些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学习进取的能力(特别是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学生的成功的闪光点。我们赞扬成功,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失败。当学生有失败时,容易出现失败定格现象,从此怕再做失败的这件事,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变失败为成功。这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赞勤奋,不夸聪明。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学习取得好成绩时,一些教师习惯于夸他:“你真聪明!” 聪明是指人的天资,它侧重于表现人先天有较好智力因素。其实,人的成长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更需要后天因素的作用。有学者对许多先天智商高的儿童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许多人后来并未成才,其原因是后天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够。他们同时发现,有些先天智力平平的人,后来却获得很大的成功,其原因就是他们勤奋努力,执着追求,后天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取得令人瞻目的成绩。
在今天的教育中,赞扬学生的勤奋,应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识到,勤奋努力是人力巨大的心理因素。在教师的积极评价中,这种力量会促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迷恋,对学习高目标的追求,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勇气。教师应有激励学生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的能力。
3.赞创新、不夸照搬照抄。平时,一些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强调记忆、复述、再现学习过的内容,这对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打好学习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当成了教学的全部。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照搬照抄,死记硬背,这又有悖于教育目的。
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知识的激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要赞扬学生的奇思异想,而不赞成学生的照抄照搬。教师要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去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活化,使评价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动力。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应该时时处处充满创造。我们应该明白,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发现新的知识,训练学生探新的本领,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有发现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行为的能力,而不能错误地抹杀他们的创薪萌芽。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用科学的评价,评出未来的创造者。
做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教师
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来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做健康快乐幸福的教师
有外国人说,中国教师所缺少的六样东西: 一是缺乏爱; 二是缺乏服务意识; 三是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 四是缺乏理想与激情; 五是缺乏创造; 六是缺乏健康与关怀。也许这说的有所偏颇,但是,我觉得中国教师在“健康、快乐、幸福”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教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要做健康快乐幸福的教师。
1、教师应具有“爱”的品质和能力
教师的应具有“六爱”精神: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爱自己。 我们要认识到 ,“爱”既是教师的职业品质,也是一种职业能力,更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教师要锻炼自己形成快乐思维的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使自己融入教育事业,融入学校,融进学生之中。一名充满爱的教师,眼中无“差”生,心中少烦恼,成功的机会更多,身体也会更健康。
我给教师写了一个“备忘录”:
1、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总应该是仪表端庄、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即使是刚有不开心的事情,我也应立即调整心情,不要坏形象留给学生。
2、教师要爱每一名学生,经常用期待的眼光打量学生,用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即使有的学生学习很差或犯了错误,确实令人失望,我也要寻找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3、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人,教学要经常引发学生的笑声、赞美声和惊讶声。即使是某些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快乐因素可挖掘,我也要想办法嵌入一段开心的小插曲。
4、教师必须比一般人更爱学习,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新书,要主动争取多参加教科研活动。即使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也要坚持自学。
5、教师要成为教育的享受者,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要乐于融入学校集体团队,即使校长或同事对我不公正或有误会,我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也不会改变。
6、教师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工作之余要有丰富的特长爱好活动。即使自己没有什么文体艺术“细胞”,也要经常参加一些开心的活动。
2、教师要树立快乐工作的观念
教师工作了一天 ,有的说:“学生真难教,讲了一天课,我真累啊!” 有的说:“学生真可爱,讲了一天课,我的收获真大啊!” 这是教师对教育有着不同理解而产生的两种不同心态的表现。教师工作是一种需要较大付出的心智劳动。在这一劳动过程中,是带着“教书匠”的观念来实施教育,还是带着快乐的工作观念来实施教育,其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我非常欣赏魏书生局长说的这几段话:
人活在地球上一共两件事: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做人认认真真守住平常心,做事实实在在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快乐。
静下心来做眼前能做的事。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元帅当不了,好好当士兵;上如不着天,下边要着地;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的事。
人生最累的是自己折腾自己,我们不要浪费生命成本,要守住生命本真。用快乐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宁静的心态看待一切,我们就会活得很舒服。
人的身体是本钱,千万不要带病工作。经常看到媒体在宣传某个先进人物,说人家如何如何带病工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不说是错误,起码也是个误导。当老师,可不是战争年代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也不是抗洪救灾,没那么紧急,可千万不能在讲台上扑通扑通昏倒了。这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都是损失。
我经常向教师们宣传魏书生局长的上述观点,同时希望教师们懂得: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生命快乐的过程。
3、认真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我们每位教师所干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十全十美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都是专业对口和自己熟悉及专长的。我们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工作干好,那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不熟悉的工作干好,这就需要人具备更高的素养。 教育工作肯定会遇到“难度大,压力重,枯燥乏味,收入微薄,地位不高”等状况,确实会出现“不喜欢”的心情。但是,我们要明白,“不喜欢”而导致的“不认真”是一种消极心态,,它会使人的激情消退、智能退化、潜能封闭、使人再干喜欢的事,也会干不好。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认真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观念, 能认真干好自己不喜欢工作的人 ,他能干好任何工作。
有的人常常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领导对自己不用,他人比自己运气好。于是总用一种消极、抵制、躲避的情绪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这样的结果,自己不但不会进步,还会失去许多发展自己的机会。自己也不快乐。有的人把困难当“磨练”,把困境当“挑战”,把困苦当“机会”,不管领导对自己怎么样,不管别人对自己怎么看,不管环境怎么差,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动摇。因为他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发展,艰苦奋斗更能促使人成就大事。这样的人,心态好,快乐多,成功的机会更多。